没有一篇“达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类似这样不单纯以论文来评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据“新华视点”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百余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价导向。
有的没有一篇论文评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从教33年,公认课讲得好,但因为缺少论文,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12年。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出台,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没写一篇“达标”论文的蒋华松终于评上了教授。近几年,国家接连出台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等,均明确提出,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标准。
各地高校结合实际纷纷进行探索,调整评价指标,高校长期被诟病的“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记者梳理发现,高校职称评审改革主要集中在不唯论文,看教学水平和具体成果;不唯资历,看代表成果和实际贡献;不搞“一刀切”。怎样算“教得好”由谁来评判“教得好”也能评教授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怎样算“教得好”、由谁来评判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记者采访多所高校了解到,参评教学专长型职称也有门槛。有的高校规定,除了有比其他类别老师更加高的教学学时要求外,参评教授必须获国家级教学奖项,副教授须获省级教学奖项。南通大学规定,一线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可以申报高级职称。具体怎么评?虽然听过蒋华松课的人都说他讲得好,但如何用客观标准认定“教得好”?南林大人事处会同教务处、学工处、评估办等多番研讨,设计了一套考评程序。
首先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讲课程教学风格”:由教务处在教师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课录像中随机抓取3段45分钟的教学视频,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其次要“深受学生欢迎”:由学工处调取近5年的毕业生数据,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再结合教学工作量、教改教研成果、教学奖项等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量。
不少高校教师提出,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教得好”应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不少学校改革的前提就是对教师进行分类。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推进改革还面临诸多难题。有教师认为,教学专长型教师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存在虚化、放水、看人情、走关系的风险。
过去对论文的硬性要求虽有缺陷,但还是客观标准,如果依赖同行、学生打分,主观性太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等专家表示,职称评审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学数量与质量的考评应该受到重视,但亟待建立更加细化的标准,构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据新华社。
本文来源:必一运动·(B-sports)-www.vip5s.com
咨询电话: